故事的語言

文/吳敏而 小語匯創刊號

故事透過語言文字傳達,就連圖畫故事書裡,雖然視覺的刺激比較強烈,每個字卻都必須鏗鏘有力,所謂一言勝過萬語。故事是由語言組成的,所以說故事的人需要謹慎精準的選擇每一個字詞。

教學生寫故事,先要教他們用作家的眼光來閱讀故事,因為故事有獨特的語言,跟文學的語言或其他類型的文章不全相同。例如,一般兒童故事的語言較口語化,口氣和口吻會比較親切,得以拉近說故事和聽故事的人之間的距離。以下舉出幾種故事語言的特色:

1. 聲音:

在圖畫故事書裡,聲音和語氣就特別重要,因為大部分都是成人念給小孩聽的。說故事的聲音必須含有歌唱、律動和畫畫塗抹,目的是要使聽者陶醉,並啟發他、誘使他去感受和思考這個故事,還要忍不住回味與思索故事的意義。這些都是受故事人的聲音所影響的。

聲音包含了節奏。說故事的語言重複性高,其中包括句子的重複,語詞的重複和聲韻的重複;這層意思可以改寫成「故事的語言包含句子、語詞和聲韻的重複」,意思雖然一樣,但是前者表現出故事人愛用的聲音節奏,後者則呈現說明文的精簡特性。說故事時,密集的重複帶來節奏和音樂性,讓聽者翩翩起舞,或是隨口吟誦。

2. 分段:

故事語言中的斷句和分段也有特色。故事人技巧的混合長短句,一方面變化節奏,不讓人昏昏入睡;另一方面則利用停頓,來引導聽眾注意以及思考的時間。說明文的處理則不然,它會在同一段落裡,放進同一類的內容,例如描寫風景文章的一段,可能放相同地域或同次觀察的景物。此外,說明文每段多半有歸納的句子或主題句,每當更換一個重點或資訊,就新起一段。這是說明文的節奏和內容組合特色。

故事的分段則不同。要聽眾多想一想的地方,就會分段,停久一點;要製造緊張氣氛,便增加說話的速度,逗號就少了。此外,製造故事的懸疑,要在適當的時機停頓,例如,情節拉到緊張時,電視連續劇會留待下回分解;小說分章分節,目的是延長當時的情緒和氣氛,好讓讀者多多回味這段情節,下一章可能仍然對跳脫的地方不作交待,吸引讀者繼續讀下去。這就是故事節奏與說明文節奏的不同。

3. 用詞:

說故事選用的語詞標準跟寫文章的標準不同。故事人不只要把事情交待清楚,所以選詞用語與眾不同,他們的目標是要震驚讀者,因而,把語詞放在不尋常的位置或組合方式,好引起讀者注意,激發讀者多想一想作者意思,再推敲故事的涵意。

寫給兒童的故事也不例外。兒童故事是說給或念給小朋友聽的,其實,兒童對語言的敏感度相當高,聽力理解能力不比成人弱,例如小孩到國外住上幾個月,跟外國人互動一陣子,就差不多能聽得懂外語了,小孩接受新語言和新語詞的能力很強。值得注意一點,兒童特別會被新穎或不尋常的語句吸引住,這就是他們快速學會語言節奏、語法和語意的原因之一。因此,說故事的人不必躲避長長句子或生澀語詞;重要的是,故事的語言不須造作堆砌語詞,應力求文筆順暢,聲音動聽,節奏和語氣要配合情節起伏變化。

從幼稚園到大學,都有說故事的活動。一般教師要求小朋友覆述故事,重視學生記憶故事的情節,所以很多學生都背故事,連大人說故事也怕說錯了細節,忘記了精彩的內容。其實,教師更需要鼓勵學生朗讀自己特別喜愛或受感動的故事。朗讀時,學生需試著感受和比較故事的語言--文句順暢的還是拗口的、是悅耳的還是吵雜的、急促的還是舒緩的。學生應互相討論這些語言是否配合故事的情節和氣氛;談一談,吵雜或拗口的語句,有沒有特殊的作用,是否配合故事的內容。

閱讀故事時,增進讀者對語言的敏感度,也就是提昇學生說故事的本能,培養出未來的作家。(作者為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研究員)

《小語匯》1,2005年8月,頁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