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蚱蜢航行~我的寓言教學備課之旅
文/王家珍 小語匯第四十三期
蚱蜢要去旅行。
「我要找一條路,」
他說:
「我要順著那條路走,路到哪裡,我就走到哪裡。」~阿諾‧羅北兒
2015年12月11日,隨著蚱蜢的航行,我來到第十四屆兩岸四地語文教學交流活動現場~重慶的謝家灣小學,與四年四班37位小朋友及滿滿的兩岸熱愛小學語文的夥伴們共同經歷一堂寓言的教與學。
寓言,一種透過精簡虛構的故事,暗示或譬喻一個教訓或哲理,我選要哪個文本?在思考這場寓言教學時,首先面臨的問題是選什麼文本?我嘗試理解孩子的「已知」~「我的」這班謝家灣小學的孩子課堂上、課堂外學過了那些寓言故事?順著這樣的理路,我的教學自備就從文獻探討開始。我發現,大陸當代小學語文教材收集的中外寓言非常多,如〈庖丁解牛〉、〈揠苗助長〉、〈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瞎子摸象〉、〈猴子撈月〉、〈龜兔賽跑 〉……等等。那麼,我要選哪個文本?是孩子熟悉的?是孩子不熟悉的?
光輝的十月,我的身邊沒有武昌起義的刀光劍影與槍響,取而代之的是精彩絕倫的對話。小語會的吳敏而教授、許學仁教授、玉連老師、文玲老師、翠玉老師、若葳、勝賢及芳好夥伴,還有好友慧萍、春嬌、舒敏、秋蓉校長等等好朋友們在現場、LINE上、課堂裡或E-MAIL的你來我往激盪下,我經歷了最美麗的教學共備歷程!願將這樣的歷程與大家分享。
思考一:選哪篇寓言故事?
努力搜尋及閱讀完大陸寓言教學的內容及技巧,我發現兩岸耳熟能詳的寓言故事其實差不多,於是我回過頭來閱讀臺灣寓言的教材,試圖從國內教科書編輯的指引中看看有無曙光可追尋?
T1:選文本真是一件困難的事!前幾天我選〈狐假虎威〉、〈鷸蚌相爭〉及〈狐狸酸葡萄〉這三篇。喜歡酸葡萄的另類啟示,除經典啟示—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外,另外似乎也可以引導到遇到困難也很努力嘗試了其實是可以轉個方向的。但我也鍾情前一兩篇,即〈狐假虎威〉與〈鷸蚌相爭〉。因為這兩篇文本是小學課本,六年級教材,難度高一點,放在大陸四年級的教學上,又有教學指引可參閱,感覺上比較安全。但是指引上其實並沒有一種模式可參考,感覺上起課來就跟以前一樣,先把故事陳述完,最後會告訴讀者,這故事在告訴我們某個啟示。至於教法,幾乎都可以角 色扮演。網路上〈狐狸酸葡萄〉這篇有很多人教過,學生分別飾演狐狸,揣摩那種吃不到葡萄的心,透過情境引導營造,感覺還不錯,但就是太多人教了,故事也有點家喻戶曉。另兩篇,我詢問過我學校六年級導師,都很好玩,她讓學生角色扮演鷸蚌及狐虎,趣味十足、啟示明確。
我發現,國內寓言故事的教學終究還是擺脫不了「先說故事,再告訴啟示」的模式。我思忖著,關於這堂兩岸四地的公開課,不僅是寓言故事的選擇及教學方法都需要我斟酌再三。
T1:〈鷸蚌相爭〉和〈狐假虎威〉其實都很有趣,我應該可以做很大的鷸和蚌,也可以狐頭與虎皮,課堂效果應該不錯。我查過網路,這兩個故事都有動畫可利用,配樂和旁白也不錯。我試著結構化處理,教學流程也許可以是這樣:
教學流程 | 說明 | 教學策略 |
(1)文本原意 | 作者原來想表達的是什麼? | 了解文本 |
(2)文本寓意 | 經過包裝後,表達的寓意是甚麼? | 如何讓孩子看到作者的包裝些包裝?如何一層層的去拆(角色的形象?角色特質?角色的象徵?) |
(3)現代思考 | 自己的見解和想法 | 1.角色心理的矛盾?情節安排的矛盾?(哪些是虛構?哪些是真實?)
2.改寫? |
T2:四地的教學,如何凸顯我們的特質?一個寓意,中國用此手法,國外可能是另一種手法呈現,可以比對一下。
T2:寓言的特點是什麼?我們總告訴孩子,這個寓言給我們某個啟示;如果換個角度如何?以孩子的角度是請孩子跟故事的人說一說道理。以孩子的眼光去看寓言的啟示。例如,羅北兒的《蚱蜢旅遊記》,你想對擺渡的蚊子說什麼?你想跟蚱蜢說什麼道理?也許讀者也會告訴文本中的角色某些道理。如果你是作者會如何鋪陳?不同的人也許會說出不同的道理。最後,孩子會自己發現,所謂的寓言就是說道理,不同的人會說不同的道理,寫法雖不同,但讀者就是會看得出來這道理。不是教什麼,而是兒童得到什麼。
T3:我也覺得羅北兒系列的書還滿有意思的,可考慮。
備課初期,我拼命找有影片的中國寓言故事,因為,我覺得那樣會讓課堂精彩度提升,於是,我被傳統寓言所淹沒,迷失在傳統寓言的教學模式裡,我自己都無法說服自己這樣的課堂有什麼好玩的。小語會夥伴的對話引領我用不同的角度看寓言,我開始認真去搜尋最近50年的新寓言,信誼的《智慧寓言》、羅北兒的套書,我發現我的觸角開始向外擴展,我想挑戰幽默、思考性高的新寓言,對讀者、對教者都是一種挑戰。最後我發現,新寓言—羅北兒的《蚱蜢旅遊記》可能可以展現寓言教學新風貌。如同小王子般,跟著蚱蜢去旅行,體驗人生、學道理。
思考二:這篇寓言故事可多加點糖衣嗎?
當我已經選定《蚱蜢旅遊記》,而且決定開始深入研究教法時,遇到另一個問題。我覺得羅北兒的故事寓意深遠,但遣詞用字簡潔。為擴展我視野,我像海綿般拼命吸收寓言欣賞與指導相關的書籍。此時,我閱讀到一篇〈獅子和小蒼蠅〉,深深被其優美的文辭所吸引,突然閃過一個念頭:「蚱蜢旅遊記的故事不夠甜,我想加糖後再給孩子閱讀。」
T4:考慮一下時間因素,你教學只有四十分鐘,時間內是否可完成《蚱蜢旅遊記》。思考一下故事和寓言有何不同。提供兩本關於寓言教學的書供家珍參考。《中國小學生寓言童話閱讀指導》及《寓言欣賞》。
T1:我看完這兩本書,也看完羅北兒的一系列套書,有一些想法。我喜歡羅北兒的《蚱蜢旅遊記》,但《寓言欣賞》中的〈獅子和小蒼蠅〉也非常有意思。我覺得後者的文句真優美,讀寓言變成一種享受。例如這一段:「他語音剛落,就親自吹起了衝鋒號他既是號手又是勇士,一開始他就擺開陣勢,接著看準機會向獅頭撲去。獅子被他攪得幾乎要發狂,那四爪的傢伙眼冒金星,口吐白沫,他一聲怒吼,附近的野獸就怕得發抖,躲了起來,沒想到一隻小蒼蠅居然造成了這樣驚慌的局面。」
T5 :〈獅子和小蒼蠅〉 這篇寓意很明確,《蚱蜢旅遊記》思考性較高。在教學上若要呈現節奏感及明確性,可能挑戰性較高。
T1:我喜歡《蚱蜢旅遊記》。這本書讀起來有點像小王子,每一則蘊含一個道理,很有思考性,但〈獅子和小蒼蠅〉這篇的「寫法」對我有致命的吸引力!
T6:〈獅子和小蒼蠅〉文字優美,寓意清楚。《蚱蜢旅遊記》很有趣,但文字較簡單。
就這樣,我開始替《蚱蜢旅行記》「加點糖衣」,例如,原文寫著:蚱蜢要去旅行。我把它改寫成:這天,剛滿20歲的蚱蜢向家人道別。他說:「我長大了,要出去見見世面。」說完,就愉悅的吹著囗哨,邁開步伐上路。
T1:改寫完畢。寓意是什麼?我覺得好像有不同角度。從蚱蜢來看是體貼、遇到問題想方法解決;蚊子是堅持岡位但需要變通。從讀者來看則是改變別人不容易就改變自己吧!突然覺得新寓言可以從不同角色下寓意,蚱蜢、蚊子和讀者,三個寓意。
T5:也許新寓言就是這樣不同。不再是二元對立。我們要先確認我們認為的寓意的可能性,也可以分角色的特定寓意。不同角色有不同判斷的項度,例如:蚱蜢,提醒我們什麼?蚊子提醒我們什麼?兩位都是第一人稱的角度。讀者則是第三人稱,但這與生活經驗有些抽離,孩子可能比較不懂。也許可以先在班上試試,也許是:對000的行為表現給他們什麼建議?
接著,我帶著我自以為改寫得很好的寓言故事進入班上,我手舞足蹈地和孩子一起深情的讀這篇寓言故事,孩子眼睛亮了,笑了,我也陶醉情節當中,然後我們開始討論這篇寓言故事。
課堂問題 | 學生的回答 | |
你想對蚊子說什麼 | 做人要有禮貌 | 不要太自大 |
脾氣改一改 | 不要一直罵人 | |
對顧客不要亂發脾氣 | 不要大吼 | |
要客氣一點 | 你很好笑,自以為在開船。 | |
對人不要太兇 | 希望你平平安安的 | |
不要一定要逼人上船 | 你很可愛 | |
不要強迫別人 | 講話不要太大聲 | |
安靜一點、小聲一點 | ||
想對蚱蜢說什麼 | 你也要守規矩 | 你很善良、很好心 |
蚱蜢你很客氣 | 你是溫柔、大好人 | |
你有禮貌 | 你幫蚱蜢實現了願望 | |
你對人很好 | 熱心助人 | |
你口氣很溫柔 | 愛心、體貼、忍耐、不亂發脾氣 | |
你好聰明 | 你聰明點子多 |
我發現,孩子順著我的糖衣品嘗這篇寓言,這層糖衣太有「情緒」的味道了,孩子們被「我的情緒糖衣」所絆著,寓言的設喻立意、深刻的思想與意義,根本是遙不可及!
T1:我改了航行記試教後發現,孩子的回答好簡單喔,他們似乎都是看到情緒的部分,都是做人要有禮貌、要溫柔,不要太兇等等。
T5:也許提問要改一改,感覺上沒回到文本上來。試著利用提問引導他們去看細節,抽線索,讓孩子沉靜起來,不然只會停留在情節上。例如:蚊子為何堅持「規定」?什麼情況下會有這些規定?蚱蜢為何會願意聽蚊子的?讀完了故事,你欣賞蚱蜢還是蚊子?為什麼?
T7:我教過這篇,文字簡單但孩子不會不懂,你要不要試試看用原文。
「試試原文吧!」我對自己這麼說。於是我把教材改回原文,決定來場「原汁原味」的寓言教學。
思考三:如何與孩子一起探索包在寓言最內層的道理?
《蚱蜢旅遊記》是阿諾‧羅北兒(ArnoldLobel)的作品。羅北兒號稱當代最尊重兒童智慧的作家,他的作品除了溫馨,帶點茶香的趣味外,更能引導孩子高層次思考。〈航行〉篇是描述蚱蜢旅遊時面對堅持「規定就是規定」擺渡的蚊子。
我要如何引導孩子一起來探索包在故事情節內的深刻寓意呢?
T4:思考一下:我們想要包裝的中心主旨是什麼?這寓言故事的目的,包在最內層的是什麼?
T1:我覺得我想朝三條線來發展~從蚱蜢來看是遇到問題想方法去溝通解決;蚊子是堅持崗位很重要,但需要變通;從讀者來看則是:凡事墨守成規的,不曉得臨機應變的人,常常會遭受到不必要的失敗和挫折。故事中的蚊子,如果是遇到比自己小的昆蟲,當然要對方上船是必須的;可是一旦遇到比自己的船還要大的生物,請對方上船就多此一舉。人間的事務繁雜萬端,我們固然有基本的處使原則要去應對,可是,仍然得配合時地做若干的調整,才能變化出更合宜、更多樣的辦法來,也才有更多成功的機會。遇事時應該靈活變通,而不是執著於原本的規矩,像〈鄭人買履〉、〈刻舟求劍〉及〈截竹入城〉應該都是這樣的寓意。
T2:大家思考一下:寓言的目的是什麼?寓言應該是想說這個,但又不明說這個,讓讀者自己去想,讀寓言可能要找到寓言最重要的這一點。也許可以透過幾個提問就達成了,例如,問蚊子:「你怎麼這麼笨?你不會飛嗎?你怎麼不……?」、「你看不出來蚱蜢這麼大嗎?」。請再次思考,寓言的寓意可能會是什麼?讓孩子自己說出來,例如,「你覺得這故事在說什麼道理?」。
T8:分享:觀點、七年級。要如何跟蚱蜢說道理?蚱蜢為什麼如此聽話?我用貼便利貼的方式分類,從活中去抓上層概念,蚱蜢是知己知彼、是尊重、表面上聽話其實是……。
幾經深入的討論與分析,寓言教學案例因著產出了!這是一場提供學生多角度去閱讀寓言故事,讓學生在賞玩寓言故事中「自己」說出道理與啟發的教學,至於教學的設計與課堂學習元素,邀請您4月9日到嘉義大學實驗小學觀課給予指導。屆時,我們再來聊聊,這篇寓言故事,兩岸的學生給我們說的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