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學習的言談

文/吳敏而  小語匯第四十六期

語文在教育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它不只是一個科目,也是每一門學科的學習媒介。最近幾年,常到學校觀課,發現教室裡使用很多(但仍不夠多元)的對話模式。本文探討各種對話模式對學習的影響。

教室常見的師生對話

1.演講式

講解說明是最傳統的知識傳授模式。假如教師知識廣博、表達清晰、學生認真聆聽、而且記憶能力佳,演講和說明是最有效的知識傳遞方式。可是,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演講式教學不足以帶給學生因應未來的準備,學生需要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新知要超越教師所能講解的。況且,除了知識以外,學生還需要思考的技能和思考的工具,來幫助他們應用這些知識。教育必須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啟發他們的自發性。能力必須從練習和操作獲得,這是演講式教學未能提供的。

2.指令式

第二種常在教室聽到的是教師向學生下指令,不只是為了管理秩序,更重要的是交代各式作業和功課,確保學生達成一連串的績效指標。為了節省時間,很多教師省略了解釋這些作業的意義、作用,例如為何要做,為何某些做法正確,為何每人要達成某些標準。省略了解釋學習原意和方法的說明,可能會降低主動學習的動機。學生只聽指令做事,不思索作業的意義,往往會帶著誤解,並且忙碌的完成大人設定的目標和標準,就表示有學習了。假如希望推動自發性學習,教師安排練習和功課時,需要更多引導、多反思每個學生的學習風格和重點,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意義,更能擁有自己的學習,不只是符應成人的要求。

3.IRE模式 (InitiationResponseEvaluation)(教師引導→學生回應→教師評估)

教學研究顯示教室裡普遍存在「教師啟動/提問→學生回應→教師評估」的師生對話模式。很多教師認為:提出問題可以刺激思考,由學生來回應可以給他們機會練習表達,而教師針對學生回應立即給予評估,讓學生不會一直錯下去,而且符合雙向的語言互動。這些想法沒有不好,但是若太強調答案的對錯,就不是真正的對話了,反而比較像口頭考試,學生只能回答問題,未能暢所欲言或是表達特殊的想法。這是教師需要留意的。

4.聊天式

分享兩個值得反思的教學案例。

小一普通班:

教師的目標是幫助學生認出「水」部的字,他想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請他們說:「看過哪些地方有水?」然後把學生答案中水部的字寫在黑板上。學生的反應非常踴躍。其實教師只想要一些答案,一些有「水」的句子和有「水部」的字,可是學生開始說出完整的經驗,例如:「我家附近的游泳池有水,有跳水板,又有滑水道,我們可以把板子繫在腳上,站著滑水下去,好刺激!」這些學生大概還沒領悟到學校的學習文化:不必跟老師「對話」和「分享經驗」,只回答問題就夠了。

 

資源班觀課:

上課前,教師擔心學生會比平日更沈默,更加不願意回答老師的提問,因為今天有四位觀課的老師和教授。結果,上課狀況正常,教師表示今天學生很「合作」。下課後,教授跟學生「聊天」談及學生住所(跟上課內容相關),其中一個學生主動的分享他回家的途中經過的公園和公園裡的生態,滔滔不絕,侃侃而談,教師覺得這是不可思議的現象,他沒聽過這學生說過這麼多話!這個學生已學到了,除非老師要求,最好不要講話,不要提問;問的問題,最好是程序性的問題;老師願意聽的,可能是告發同學的錯誤行為……

這兩個案例表現臺灣的教室所用的言談,不常採用兒童慣用的對話模式──聊天。究竟師生什麼時候會聊天呢?通常是在下課時間,也是說:有些學生可能在下課時學得比上課的時候更多。

支持學習的對話模式

兒童自然的語言是最適合學習的對話模式。維高斯基的發展理論,把語言和溝通放在關鍵的地位,他認為對話是人類的共同活動,也是認知發展的工具。當兒童在特定活動中,和其他人對話時,會同時產生幾種轉化(transformation):個人想法的轉化,使用工具的轉化,目前狀況的轉化,人類知識和文化的轉化。以下從維高斯基的觀點,探索哪些教室的言談,支持教室中的學習。

聊天(chat, talk)

人類最常用的對話模式可能是聊天,每人自然自在的分享任何想到的經驗或議題,談呀談呀,可能會轉移到別的議題。這種分享包含互相說故事,一起閱讀和一起體驗新環境時的言談。兒童把聽到的,結合自己想到的和看見的,就會形成他對世界的概念和價值判斷。這些對話是幫助理解和形成概念的工具(tool 或artifact)。

聚焦式對話(focused dialogue)

人類有共同目標和共同工作時,會產生比聊天更聚焦的對話。例如:在農業社會,參與農忙收割的人,為了達成共同目標可能更深入的談論做事的方法、步驟和分工。在學校裡,一個小組為了完成共同的作業或解決一個困難,會進行更聚焦的談話,對於某概念或方法提出意見。維高斯基稱這種活動「共同活動(joint activity)」。

「共同活動」跟眼前的具體環境或認知情境有密切關係(situated),而且儘管作業或工作表面相同(例如:收割、玩遊戲、參加比賽),每一組的言談都是特殊的,獨一無二的(unique),每次都不相同。聚焦式對話,不止表達概念和行為;它有整理事物間的關係的潛力,表明那些事物在哪種情況之下會有哪些變化;它不但有共同計畫和解決問題的功能,還進一步讓參與者考慮更多的可能性和假設的狀況。維高斯基說這種情境相同而言談不同的經驗,促進個人和文化的發展。

討論(discussion)

要形成高層次的思維和理論性的理解(theoretical knowing),需要更深入的言談,一般稱為討論。參與討論的人需要互相聆聽、互相理解、衡量各人的觀點哪裡一致、哪裡相異,最後期待達成共識。參與者互相提供另類的觀察和思維的角度,以及另類的訊息或知識的組合。在討論的過程中,討論者可能創造出嶄新的世界觀和前所沒有的發明。

所謂語言,不限於口語對話,還包括使用圖像和文章的溝通。維高斯基談的,不是如何教語言,卻是如何運用對話和互動來學習。維高斯基認為,這些對話討論和溝通模式,在個人的成長中逐漸內化為內在的語言(inner speech),幫助他跟自己對話,獨立思考,獨立學習。

教學模式的改革

維高斯基的理論,符合十二年國教課程推出的「自發、互動、共好」,可能應用以上的教學理念,改變臺灣的教學,達成課綱的願景嗎?

沒有人認為這是容易的事,要調整的教育理念和行動太多了——升學主義、考試主義、教材改革、師資培訓、家長溝通……太多了吧!

威爾斯(Gordon Wells)是一個研究維高斯基理論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家,他指出課程和行政的改革,固然是很大的挑戰,但是進行改革之前,不管是素養的提升或是維高斯基的建議,教育界必須先深入討論,解除一個認知上的障礙,改革才能上路。這個障礙是「知識銀行」的迷思理念──把知識看做一件固定的物品,像金錢一般,可以存放在銀行,可以一手交一手,可以量化,可以兌換。依據這個概念,對話與溝通或建構概念,似乎很浪費時間;熟讀權威性的文書,認知聆聽名師,再牢記、複製、應用,不是更有效嗎?

威爾斯說改變「知識銀行」的理念,是教育改革的鑰匙。

你同意嗎?你有「知識銀行」的迷思嗎?

《小語匯》的讀者,你想探討教育改革的鑰匙嗎?2016年10月30日,來參加朗智和小語會合辦的「對話式探究」工作坊,說說你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