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的語文課堂~以知識性讀寫課程為例

文/范姜翠玉  小語匯第五期

 

壹、前言

對作家而言,想什麼?感覺到什麼?哪些要敘述出來?哪些要隱藏起來?是下筆前得做的思考。同樣地,對教學者而言,在每一堂課進行前,怎麼看待即將進行的教學內容?這些教學內容帶給自己哪些思考?該決定哪些教學目標?要用什麼方式教?哪些教學活動在這一堂課須突顯?哪些得省略?也是須思考的。

除此之外,在教學場域裡頭,更重要的是教學者怎麼看待學習?它將決定教學者的教學模式、對學習者表現的評估,它甚至可以影響一個班級的學習氛圍。

對我而言,學習該是一場探索的旅程。孩子會在過程中模擬專家的探索模式,他們會進入問題情境中,通過收集和利用資料來形成對問題現象的初步解釋;他們也會在相似情境下,學習專家在探索過程中解決問題的策略。在這段旅程中,老師的角色有時是知識的授與者,更多的時候老師扮演的是學習的促進者。為了促進孩子的學習,在這場探究之旅中老師該示範丶鼓勵「彈性思考」、「清楚精準的思考與溝通」、「保持好奇讚嘆之心」、「敞開心胸不斷學習」等有助於教室裡合作氛圍形成的心智習性。

以下即以二年級下學期的動物研究課程為例,描繪探究式語文課堂的樣貌。

 

貳、課程的實施與反思

一、課程目的

由於本校一向注重學生獨立探索,為了讓孩子具備足夠的能力面對將來的學習,於是這次的課程我希望帶孩子經驗一趟學習和知識的探索歷程,在這個過程中,由於話題的選擇,孩子們將會學習查資料及閱讀知識性文本的方法,還會探索不同於敘述性文類的寫作方式。此外,在探索的過程中,我也會鼓勵孩子分享自己擁有的知識,讓他們以自己擁有的知識為榮,且允午他們自己建構知識。

二、課程進行模式

為了讓孩子能清楚所學,在課程進行中,只要是學習新的策略,我都會透過放聲思考或全班共做的方式先行示範,接下來請孩子們小組練習,練習後再分享方才的學習經驗,最後才是獨立作業。而這樣的模式可以幫助孩子熟悉所學的技能,確保每個人都能成功。

三、課程進行步驟

在安排課程進行步驟時,我會先衡量在研究過程中有哪些步驟,在這些步驟中哪些是孩子最需要的鷹架,根據這樣的考量,規劃出以下的步驟·:

1選一種動物做為研究的對象

先讓小組決定要練習的研究對象,之後我再選一個他們沒有選的動物,做為我放聲思考或全班共做時的研究對象。

2利用主題網記錄已知

我先帶著全班針對我選擇的動物畫主題網,在畫主題網時,邀請每個孩子就這個話題貢獻已知,我的工作則是記錄他們所發表的內容。記錄時,如果出現相關的訊息,我也會帶著他們做分類,把相關的內容寫在同一個區塊。在全班共做後,接著請孩子小組練習,針對所選擇的動物畫主題網。

3收集、閱讀資料,並將新的訊息記錄在主題網上

在這個階段,有兩個關注點:

(1)孩子能否找到合適的資料?

我會留意孩子在收集資料時的表現,如果孩子有困難,我會進行找資料的迷你課程,收集孩子們使用的策略,再補上我可以提供的,這些策略都會寫在海報紙上,並張貼在教室中,讓孩子們在遇到困難時可以參考。

(2)如何閱讀知識性的文類?

在這裡主要是介紹知識性文類在呈現時的特色以及「閱讀一重述一繼續往下讀或重讀」的策略,前著幫助孩子很快地找到需要閱讀的段落,後者讓孩子練習自我監控,在閱讀時不時停下來用自己的話重述讀過的資料,並評估自己是否理解?記得多少?

4提供目錄供孩子檢視主題網上的資料是否充足,並繼續閱讀、記錄。

由於進行的年級是二年級,提供目錄可以幫助孩子檢視自己的閱讀角度是否多元,如果學習對象是中、高年級,老師可以和學生一起發展目錄,也可以交給孩子自行發展。

5針對目錄提供的角度,開始寫章節內容

孩子們要先將主題網上的資料依目錄提供的角度做分類,接下來將同一類的訊息串寫成一段文字。當然如果主題網上有非目錄上的資料,孩子也可以增加新的目錄。此外,還要提醒孩子畫插圖時要注意圖文的搭配。

6修改和校稿

修改關注的是「敘寫的內容還是意見?」、「是否表達清楚?」而校稿時要注意「字寫對了嗎?」、「注音拼對了嗎?」工作的方式則是兩人一組,彼此互為工作伙伴。

7寫「作者的話」、「作者簡介」,畫蝴蝶頁,取書名

我希望孩子視自己的作品為真實的出版品,因此,只要是真實出版品會有的內容,我都會帶著孩子寫作。進行時,考量到這些對孩子都是新經驗,所以我會舉例,讓孩子透過範例探索可以敘寫的內容。

8慶祝所學

為了讓孩子更視自己為真實的作者,我們以新書發表會的形式,邀請師長、學長姐、學弟妹參加,一同慶祝研究的成果。為了讓孩子在發表會上有精采的演出,如何做好口頭報告就是我要帶著孩子探索的話題。因此,我會和孩子討論口頭報告時要注意的事項,需要細節澄清的部份則邀請孩子舉例說明,之後再讓孩子根據收集到事項練習囗頭報告,最後,才是正式的登場。

四、課程進行中的觀察與思考

【利用主題網記錄、檢視自己的背景經驗】

1邀請孩子思考合適的工具

就像運動員在比賽前會用一段時間暖身、做心理準備一樣,一個探究的學習者在學習前,也該採取步驟做好「暖身」和「心理準備」。此時,視覺圖像—「主題網」是一個可以善用的工具。

而在探究的過程中,「判斷」、「評估」是一個必須的思考活動,即使小如選擇適合的視覺圖像也是孩子可以探究的契機。因此,我選擇用提問的方式讓孩子思考、練習探究。五口

2鼓勵孩子思考

在共做主題網時,分類訊息也是孩子在探究過程中需運用的思考技能,於是,每當學生提出一條訊息時,我會詢問:「這個跟哪一個訊息有關呢?」找到訊息間的關聯後,將同類的訊自放在同一個區塊記錄下來,如果學生也找不到訊息間的關聯,就先記錄下來,以後再分類。

3從對話中確認孩子對學習目標的掌握

孫昊:「猴子很聰明,會用空心的管子喝水。」

老師:「這是知識性的課程,我們要記錄的事是事實,而不意見。當我們猴子很聰明時,是在意見,或者當我們蛇很邪惡時那也是意見,因為或許只有你一個人這麼想。」

曉青:「有可能有人覺得蛇很溫柔很可愛。」

此外,在上述的課堂對話中,我還發現即使是低年級的孩子,當討論是習以為常的學習模式時,他們也可以是彼此學習的促進者,曉青所提出的看法即讓同學有第二個澄清或鞏固學習內容的機會。

 

【分享知識~如何找資料】

在孩子分頭找資料時,我觀察到如果書名沒直接寫出該動物的名稱,有些孩子就無法判斷哪些書有他所需的資料。於是,在孩子工作告一個段落後,我進行「找資料」的迷你課程。首先,我邀請孩子分享他們找資料的方法,學生提供的方法有:

。看書名

。看目錄

。看書中的圖片有沒有那種動物

。看封面上的圖片是不是要研究的動物

。想一想動物的特徵

當孩子提到「特徵」時,我希望孩子能透過舉例的方式,幫助其他同學明白「特徵」包含哪些向度,於是我邀請透過「判斷特徵」這個策略而找到資料的同學,分享他們找資料時的思考。

探究不是一趟孤獨無助的旅程,同儕可以是共同解決問題的伙伴,而老師要做的是創造、發掘任何可以讓孩子有所貢獻的機會。而這種機會的掌握正標舉著:我們視孩子為知識的擁有者,他們可以擁有的知識為榮。

 

【教室裡的聲音】

在學生開始閱讀前,我提醒他們先閱讀一小段,把書闔起來,想一想剛剛讀的那一段在說什麼,用自己的話說說看。宇洋做到了,當時他遇到一個問題,「貓科動物」的「科」字不會寫,我請他翻閱書中的敘述,但書上寫的是「貓類」,宇洋嘆了一囗氣,隨即又想到書名,於是他翻到封面,果真上頭寫的是「貓科動物」,我問他怎麼知道要翻到封面呢?他回答說:因為我找《貓科動物》這本書才找到劍齒虎的呀!我看到的是孩子正在運用二上時我們所歸納的識字策略:想想在哪裡看過這個字。

這時我又聽到以萱跟我說:

老師你知道嗎?野兔很可怕……野兔冬天的時候是白色,夏天的時候是褐色的。

後來以萱又說:亨艾,我這裡有海豚的資料。

亨艾:不過你正在用。

以萱:我用完就給你。

小米跟雅齡:我這裡有狗的資料,我用完就給你用。

很高興看到孩子們是彼此的資源,而且他們還會協助同學找到合適的資料,或許這正是他們體驗到學習不是競爭而是合作的契機。

 

【知識性文本的閱讀策略】

在這次的迷你課程中,我想為孩子示範的是,一個探究者會不斷的閱讀找尋更多的訊息,他會保持開闊的心胸和好奇心以探尋更多的可能。因此,即使我所示範的主題網上已有不少訊息,我仍會帶著孩子繼續閱讀,以確保網上的訊息更多元。

除此之外,我還想為孩子示範知識性文本的閱讀策略、以及分類訊息的方式。因此,在課程進行中我會運用放聲思考的方式,讓孩子知道我決定閱讀內容以及分類訊息的判準。

 

【修改與校稿】

當大部份的孩子已經依目錄將主題網上的資料寫進書裡,接下來要做的就是修改。首先,我向孩子們說明修改時的關注點,我提了兩個注意事項:

。我說的是事實還是意見?

。我說清楚了嗎?

我要求他們兩人一組,互相讀自己的作品給對方聽,讀的人要如實讀,也就是我口讀我寫,而聽的人則要注意他說的是事實嗎?有沒有說不清楚的地方。在確認學生清楚目標後,我即請他們開始工作。至於我,則是手拿相機記錄他們工作的樣貌,當然我也會停下來詢問他們上述兩個問題,或是看看有什麼我可以協助的地方。

很訝異的發現,大部份的孩子都樂於接受同學的想法,或許他們知道同學的提醒是源於一種善意,是為了讓彼此的作品更臻完美,而非雞蛋裡挑骨頭。

由於在草稿階段的焦點是內容的敘寫,因此錯別字是被允許的,然而到了出版階段,錯別字即成了要被關注的對象,於是我請孩子注意:

。會寫的國字都寫了嗎?

。注音或國字都寫對了嗎?

孩子們可以先自行校稿再請伙伴幫忙,小杰選擇在給同學看之前,自己先校稿,他不時來問我自己寫注音的地方「國字是不是這樣寫?」或是「該怎麼寫?」。當他不確認是否學過某字,而我寫給他看時,他會說「喔,我知道。」

從孩子的表現中,我看見孩子視自己為成功的知識性文本的作者,他們在意自己的表現,也關注讀者的需求,而這種對作品的認知,正是促使他們更投入寫作的動力,也是課堂裡最需要鼔勵的。

 

【寫作的探索~「作者的話」】

除了知識內容的探索外,寫作亦是語文課堂中可以探究的話題。為了讓孩子的作品更符合真實的出版品,我帶著孩子發掘「作者的話」可以書寫的角度。為了開拓更多的可能,我選了三篇「作者的話」為例,依次讀給孩子聽。在我大聲朗讀的時候,請孩子留意作者在文章裡談到哪些內容,讀完後,收集孩子聽到的內容,一一板書在黑板上,做為寫作時的參考。

收集告一個段落後,我即請孩子開始寫作,在這段寫作時間裡我注意到兩個現象:

1對話有助於寫作

大部份的孩子可在二十分鐘內寫完,只有少數幾個孩子沒法獨自完成,但和我討論後,他們也寫得不錯,可見對話的確可以幫助寫作有困難的孩子。

2學習遷移

德綱非常熱衷於寫給讀者的建議,事實上他寫的都是一些注意事項,這些注意事項有些是從其他書的閱讀學來的,例如幾歲的孩子適合讀。德綱還會用交通標誌裡頭表示危險的三角形符號,來當作注意事項的符號呢!宇洋則是學食品廣告會談到的「如果你要購買請跟我們聯絡」的概念,他問了我的手機號碼寫在「作者的話」裡頭,告訴讀者如果想出書可以聯絡他。

 

【寫作的探索~「作者簡介」】

關於作者簡介的部份,也選了三本書的簡介為例,學生發現「作者簡介」的部份會談到:

。生日

。出生地

。就讀的學校

。住在哪裡

。興趣

。受到誰的影響

。特別的地方

。希望(志願)

其中「受到誰的影響」這個部份對他們而言光聽是有些空泛,於是,我請他們想想自己和爸媽有什麼相似的地方,例如:爸爸愛吃什麼你也愛吃什麼,媽媽愛做什麼你也愛做什麼,經過這樣的關聯,學生發現不少自己與家人相似的地方,接著我們就開始利用二十分鐘的時間寫作者簡介。大部份的學生都能利用時間完成喔。我想這得歸功於事前的範例說明和討論,在收集到寫作的方向後,就可以自己選擇特別想談的部份了。

在完成作者簡介的隔天,孫昊很希望我能讓他們分享自己所寫的作者簡介,我想他是很滿意自己的作品,也很希望別人也能多了解他吧!而孫昊很棒的地方是他看了我所提供的範例後,直接模仿真實的書本裡作者簡介的版面一貼上大頭照呢!他還在空白的地方畫上一些插圖,但我發現這跟文章的內容無關,我問他為什麼要畫這些呢?他說:「這是我喜歡的東西」,於是我接著問他:「要不要把它們寫進你的作者簡介呢?」他很愉快的跟我說:「好呀!這樣我又多了一些內容了!」

另外,我也很喜歡曉青和芷妤的寫作風格,曉青談到很意外的寫了這本書,雖然似乎可以當作家,但他還是想當老師。而芷妤則提到之前所作的書《我的一家》(連我都忘了有這本書呢!)她談到這兩次寫書的不同經驗和成長,我看了好感動。

 

【探索蝴蝶頁的表現方式】

這一次的探索我也同樣準備了三個範例:《小貓頭鷹》、《在一個晴朗的日子裡》和《傳家寶被》等三本書的蝴蝶頁。

我們整理了畫家在畫蝴蝶頁時的思考,接下來即以孩子所研究的動物為例,討論該本書的蝴蝶頁可以有哪些表現方式,隨後則讓孩子獨立作業。

 

【取書名】

在畫完蝴蝶頁後,亨艾提到了如果蝴蝶頁是暗示讀者我們書的內容,那麼書名就不可以直接說出來,這樣太沒意思了。我覺得這是一個好點子,因為用這種方式取書名,學生必須對所研究的動物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不論是習性還是身體的構造、特徵,才能取出適當的名字,於是我採納了亨艾的建議,用這種方式取書名,我讓他們在畫完蝴蝶頁後,小組合作想一想可以怎麼取書名。工作告一段落後,我即請孩子圍坐一旁,分享工作中的思考。

我發現在一個充滿合作氛圍的教室中,孩子很自然地會幫忙彼此檢視,而面對同學的質疑,孩子也能以開放的心胸應對,進而探索更合適的書名。這樣溫、支持的氣氛正是探究式教學能成功的必備條件。然而,也正因為進行的是探究式的教學,允許學生探索、失敗、好奇、嘗試以及回饋,合作、支持的氛圍才能成功營造吧!而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習,孩子也能勇於公開提出自己的疑惑。

 

參丶結語

經過這一次探究式的學習課程,相信大多數的學生都已經知道研究的步驟和方法,也知道在閱讀知識性的文章時應注意哪些事項。更重要的是,經過合作探索,學生不再害怕學習;也不再會覺得學習就是彼此競爭,相信在未來的學習路途上,學生有了一次可資憑藉的經驗。對於這樣一次探究性的教學,末了,該如何給自己一個評價呢!我想可以從幾個方面來反省:

1.在這次課程的結構設計上:是探索性的,以學生的興趣為導向。是鼓勵性的,經由合作的歷程,指導學生如何在更加複雜的、未結構化的情境中探究。是情境化的,讓學生在情境中進行真實的能力挑戰。

2.過程中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習性以及掌握知識能力的深度,而非課程相關知識的記憶。

3·課程評價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而非計算學生犯了多少錯誤。評價項度包含:認知能力、解題能力、批判思維能力、收集及運用資料能力丶表達能力和自我評價能力。

4·允許學生有自己的學習風格、傾向及態度。

在探究過程中,學生需要不斷前進,這需要有不斷的驅動力,興趣與好奇是驅動力的重要來源。而「學習的魔力只有在學生相信自己能夠成功的時候才會開始。而且當孩子能把未知和已知的事物串聯在一起時,他們就會相信自己可以成功。」

本文發表於澳門大學「華人社會的教育發展學術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