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浮想錄
文/劉漢初 小語匯第四十五期
再說語言的魅惑力量
上次談這個問題,意猶未盡,現在再進一步說說。
語言在表達意思的時候,除了在表面意義的陳述之外,常常隱含著更複雜而深層的東西。這些東西有時帶著強烈的批判性質,或者是出乎說話人意料之外的感情強度,至於是雅是俗,得體不得體,都是應該注意的。習慣粗心講話的人,幾乎可以說,一開口就會跌入語言的陷阱,更可怕的是他自己還懵然不覺。
一直以來,在課堂上和大學生談語言問題,我都喜歡以當前的政治人物為例,為什麼?因為政治舞臺是把語言魅惑力量發揮到淋漓盡致的最佳場所!我們且挑些好玩的來說吧。馬英九總統有一回和原住民座談,衝口而出說了一句至今仍在網路瘋傳的經典語錄,「我把你們當人看!」誰都應該相信,馬總統是出於好意,但他沒有考慮到作為聽者的原住民,以及他們的族群聽到時的感受。在某些特殊場合和特殊對像,一句好話有時會變為極端惡劣的歹語,如果再加上說話者的特殊身分或說話時的特殊背景,那更有火上添油的後果。另一次,馬總統去慰問在軍中被虐死的大兵洪仲丘的家屬,洪的舅舅在坐,向總統訴說了好些話,忽然馬的經典話語又出籠了,他問:「你是哪一位?」我們應該責怪,總統的幕僚怎麼那麼飯桶,連洪府家人的照片都沒有事先讓總統好好認一認,這下可把慰問的好意全弄反了,洪府闔家震怒,臺灣舉國騰笑。可見,一個再老實誠懇的人,也不能不懂語言的魅惑力量,尤其是你有那麼高的地位。
當然,更悲慘的例子還是有的。自今年五月以來,臺灣的執政者換了團隊,民進黨上臺之後常常自稱「新政府」,這是理所當然的事。可怪的是輸得一敗塗地的國民黨人,也跟著喊它「新政府」!直到九月都快半年了,還是這樣喊。想想當年阿扁總統移交政權,民進黨人可不喊什麼「新政府」,他們直接叫它「馬政府」,甚至「馬團隊」。為什麼呢?因為在一般人對語言的感受上,「新」代表好的,進步的;「舊」代表壞的,落伍的。除了烈酒和骨董以外,試問有誰喜歡舊衣多於新時裝,喜歡舊手機多於iPhone 7呢?當年阿扁總統初就任,他們也是自稱「新政府」的,國民黨人不知以歷史為戒,照樣落入過去的語言陷阱中。如果國民黨請我去當語言顧問,借箸代籌,根據政敵原則,我建議喊現政府為「蔡政府」,它既名副其實,同時也有諧音效果,好得很呢!不過,當顧問必定要有高報酬的,我的退休金快被大砍一筆了。
落到語文教育的層面,建議老師們要時時留意語言魅惑的問題,必須明白,語言之所以隱含著複雜而深層的意味,那是隨著說者和聽者的身分條件、說話的場合、相關的時空背景等等不同,而或多或少有些意義上的轉折。你看到朋友的子女智商高,讚一句聰明伶俐,那很好;說人小鬼大,意思就不妙了;如果說小時了了,朋友就要翻臉。同樣地,你見到人家小男生長得好,讚他很大隻,那是身強體壯,好;倘若說小女生很大隻,那就等著人家翻白眼吧。有些語言,褒或貶的意思是很明顯的。要教導小朋友說話得體,一定要讓他體會到這些條件因素。課文的講解不應只停留在表面意思,最好能設計一個運用語文的生活場域,像演戲一樣,讓小朋友化身為課文中的人物,進入用語的情境,讓他們感受內中語文可能傳達的種種意味。這些意味有許多是不能言傳,只能意會的。
大約十年前,立法院內諮詢攻防,常常看到一些立法委員不滿意官員答非所問或轉移焦點,就氣急敗壞的怒斥對方:「我這不是狗吠火車嗎?」每一看到這種場面我就發笑,立法委員果然普遍沒有文化,連「對牛彈琴」都不會講,真粗鄙!各位,你們意會到中間的差異了嗎?
啞巴課文
有一回跟香港的黃潔貞教授談起兩地的國語文教材,我感嘆臺灣各家課本充斥著許多啞巴文章,只能用眼睛看看,不能用嘴巴大聲讀出,因為一讀就拗口,讀不下去。好一點的也語氣不順,越讀越覺得彆扭。結論是,這是給啞巴看的,我管它叫啞巴文章。黃教授說香港的教材有同樣的問題,又說好像大家都拿這個狀況沒辦法。
我們一起回想,幾十年前我們念小學的時候,香港的課文都是很響亮的。我們這些學生,最喜歡老師在課堂上領著大家齊讀,暢達的語音構成美妙的節奏,小朋友在高聲朗誦中,感受到很大的樂趣,我們在唱歌哪!大家的精神一下子振奮起來,接著的教學就彷彿帶著奇妙的趣味,那些餘響令人不肯懈怠。什麼時候開始,情況反轉到這個地步,而且似乎一天比一天糟糕呢?
古時候在學堂讀書,有個說法叫做「絃歌不輟」,讀書又叫做「絃誦」,看來古人很明白文章是要有好聽的節奏的。再簡單的說,古人叫「讀書」,不叫「看書」,也是告訴我們書是不該只用看的。本來,「讀書」白話一點又叫「唸書」,曾幾何時,把個口字旁省略了,叫作「念書」,「唸」和「念」本是同義詞,但今天好像許多人不管了,以為看到書本只需在心中想一想、記一記就可以了。是不是因為這個錯誤的認知,導致編書的人不惜把課文毒啞了呢?
回想二十年前編實驗教材,在每篇課文定稿之先,我們常會請一位老師把全文朗讀一遍,大家用心聽聽有那個地方語氣不順,我們就改一改。因此,整個教材大致上沒有拗口的文章。我們喜歡用林武憲老師的詩,不只是因為他的詩內容豐實恰當,更重要的是讀來節奏感十足,料想學生只要大聲讀一遍就會喜歡的。林老師自己也很為作品有這個特質而自豪,他喜歡開朗誦會,在朗讀自己詩作的當下,我們會看到一個神采飛揚的林武憲,這就是響亮文章的無比活力!
小學課文一般都沒有很深奧的內容,用語也不會太艱澀,老師其實有時也可以考慮不必教,只領著學生大聲多讀幾遍,讓他們在節奏之中體會語文之美,這就夠了。當然,內中有個條件,這篇課文一定要通暢響亮,而且內容要夠好。這個標準今天看來似乎訂得太高,不過,我相信一本課本之中,總該有兩三篇合乎這個標準的吧,就拿這些篇章去實驗好了。如果真的沒有,老師自己去找補充教材吧。此外,建議老師設法提升自己對文章節奏的感受能力,你自己夠強了,才足以從容帶領學生。
其次是作文,今天臺灣各級學校的學生作文能力普遍不好,問題多半出在不肯讀一讀。只要大聲朗讀自己寫的東西,文章不妥當的所在很容易就找出來了。現在學生寫完作文之後,既不讀一讀,連想也不再想,文章不通就難以避免了。這個道理一千六百年前的人早就知道,鍾嶸作《詩品》,在序文中說過:「余謂文製本需諷讀,不可蹇礙。但令清濁通流、口吻調利,斯謂足矣。」他認為文章本來是要誦讀的,不可以拗口,必須讀起來聲音高低順暢,唇舌活動輕快,這樣才夠好。同時的劉勰作《文心雕龍》,也在〈聲律篇〉中提出「文家之吃」的問題,認為讀之拗口的文章,等同作家口吃,怎麼樣都講不順暢,那是徹底的失敗。善用誦讀教學,也許是我們今天急切需要的方針。